

城隍,又称城隍爷,为我国古代国家和城市守护神,又主管生死祸福、奖善罚恶等。因而,有城必建城隍庙,其供奉的城隍爷亦有严格等级、职守之分。而莆田城隍庙建制很独特,从都、省、府、县,到卫、所、寨,共有七级,一应俱全,且都保存到至今。
莆田的都、省、府三级城隍庙,均与南宋抗元名相、邑人陈文龙有关。当时,陈文龙、文天祥相继在京都杭州、省城福州同任左右相。后来,君臣南撤,浙江巡抚也随行,便把国都、省城隍庙都迁到新的抗元根据地——陈文龙故乡莆田。上世纪80年代以来,这些城隍庙得以重修恢复后,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迁莆的国都级城隍庙名“仁和庙”,在今城厢区华亭镇镇址街上,庙名源于南宋首都临安(今杭州)所在地仁和县,1995年在原址重建。庙前立有石构双层陈文龙纪念碑坊亭,由马来西亚侨胞、南少林著名武术家徐金林独资捐建,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省城隍庙即浙江庙,原在市区杨梅山革命烈士陵园大门对面浙江岭,1993年迁建凤凰山公园东圳渠道旁。庙廊保留两对民国三年(1914年)石柱,有楹联:“一片丹心照日月,九华对面壮威灵”,“正气分流两省地,丹心每向九华春。”
兴化府城隍庙在市区观桥小西湖畔,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知府盖天麟自城西北迁建于此,历代屡有重修。明正德三年(1508年),又在庙左敕建二忠祠,主祭陈文龙、陈瓒。此庙原有五进,建国后被城关剧院占用,“文革”动乱时首尾两进被拆。现存二殿、大殿、后殿,保留明清建筑原状,已修缮辟为陈文龙、陈瓒纪念馆。庙里存有明弘治七年(1494年)刑部尚书彭韶、万历十四年(1586年)知府钱顺德、崇祯年间(1628-1644年)陈经邦之孙陈钟岱等重修此庙碑记等石刻。二忠祠尚存二门及石刻门额“结义文章”,正德八年(1513年)《二忠祠记》碑,万历十四年石刻“昭忠”、《重修二忠祠碑》等。
莆田县城隍庙本位于市区仓后路原市政府大院内,保留清代建筑,奉祀主神为明景泰二年(1451年)邑人状元柯潜,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市政府拆迁后,只留下此庙。后来,听说拆迁东门外重建,也有人更正是迁去西天尾重建,至今尚不知建在何方。
明初,平海、莆禧、吉了(今东吴港)也建城墙和城隍庙,如今城墙多毁于战火,但城隍庙依然保存。其中,平海卫城隍庙占地600平方米,保存较好,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莆禧千户所城隍庙位于湄洲湾北岸开发区山亭镇莆禧村,又叫鲤江庙,清顺治年间(1644-1660年)截界时曾迁建涵江,并分灵建涵江城隍庙(即今鲤江庙),均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吉了寨城隍庙位处湄洲湾北岸东埔镇梯吴村,亦于1995年重建。该村旅台乡亲还在台北建一座金鸡庙,作为吉了庙分庙。
城隍庙,就是一座城市历史见证,莆田各级城隍庙均成海内外乡亲寻根问祖重地。近年来,各地还在重修其他一些城隍庙,如莆田城西门外清凤岭城隍庙,仁和庙在华亭的一些分灵庙,位于涵江区新县镇的兴化县城隍庙等。特定的历史为莆田留下规格如此齐全的城隍庙,这在全国也属少见,如今已成“文献名邦”重要历史文化遗产,弥足珍贵。【吴炎年】
图为保存完好的平海卫城隍庙,至今仍香火兴旺,成为当地民俗活动中心。李升华摄